首  页 宣传动态 理论武装 新闻宣传 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 网络文化 他山之石 调查研究
?
  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乡土文化进校园 德育教育展风采
发布日期:2013-12-09作者: 顾维萍 浏览次数: 字号:[ ]

乡土文化进校园  德育教育展风采

——乡土文化进校园,推进德育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兴化中学  顾维萍

乡土文化,即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乡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一个符号。它是一种“生动、温暖、质朴、深厚、诗意、睿智”的处事哲学与文化氛围,是人们言谈举止之间自然流露的一种良好修养与内在气质。

水乡兴化作为里下河地区的一颗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学艺术方面名人辈出,成就卓著。施耐庵、高谷、李春芳、宗臣、陆西星、李清、李鱓、郑板桥、刘熙载等历史名人如日月星辰闪耀于历史的星空。历史上共涌现出了93名进士、262名举人。兴化古城傍水而建,城内曾有数条市河逶迤而行,大街与市河平行,官宅与民居杂处,桥梁众多,街巷密集,牌坊林立。文化氛围浓厚,特色鲜明,在明代中期就已形成了“昭阳十二景”。现存文化遗迹丰富,全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约7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0多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200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

如何开发和利用我们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走出教材和校内资源的狭隘视野,走进生活,使德育工作生活化、形象化,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德育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乡土文化对未成年人修德和做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沃土,让乡土文化资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是学校德育应充分利用的重要内容。乡土化的德育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的教育。乡土化的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知家乡、建家乡的美好情感,更是让乡土文化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内化为师生的气质和内涵的有益尝试。

编写乡土文化教材,挖掘乡土文化的德育功能

乡土文化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域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乡土名人、特色经济、民歌号子、乡土美术、手工艺品制作、民俗故事等可以进入德育课程的资源。

编写乡土文化教材,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和良好载体。乡土教材的编写应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为内容,“本乡本土”但要“土而有味”。乡土德育教材的编写,必须凸显乡土文化的魅力,因为它是乡土德育教材保持生命力的“灵魂”。兴化的乡土特色教材,应该在“乡土味”上做文章,应具有浓郁的兴化水乡色彩和乡土文化气息。

思想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编写乡土特色教材,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德育功能,可以促进未成年人对自己家乡的深刻认识和了解,从而陶冶情操,激发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培养优良品德,提高精神境界。

近年来,兴化中学先后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人文故里,梦里水乡》、《本土作家咏兴化》、《走访兴化老行当》、《郑板桥对联录》《兴化名人碑刻》《景范文化遗存》等乡土教材。《绿色兴化,可爱的家乡》将“绿色兴化”写进学生的心里,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将来建设家乡做准备;《凝视兴化》从兴化的“地方风貌”、“地方名人”、“地方风俗”、“地方特产”、“地方文学”、“地方文艺”、“地方工艺”、“地方体育”等方面,引导学生“凝视家园深处”,凝眸和审视兴化水乡独特的地域文化,用文化人和教育人的双重情怀为水乡的民族精神和乡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朴实清新的文字记忆。由师生共同编写的乡土德育教材《走访兴化老行当》在浩瀚的民间文艺中披沙沥金,筛选出适合学生的民风民俗和即将逝去的手工艺,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同时引导学生在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当中,找到身边的榜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审美,这与兴化中学多年来倡导的“一心做人”理念是一致的。

每一本侧重不同、风格各异的乡土特色教材,都是浓缩的、展现兴化水乡独具魅力的乡土文化精华读本。

 

开设乡土德育课堂,发挥乡土文化的教育作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课堂是学校德育教育最经常、最活跃、最丰富、最有成效的一种德育途径。乡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开设乡土德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在亲自开掘、整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锻造学生优秀品格,让学生在自觉参与中、在活动体验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将乡土文化资源引入校园,给学校课堂教育增加了一项新鲜的内容,给课堂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给校园增添了一股新的气息,广大学生在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同时,更增添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兴化中学围绕着“打造乡土文化校园,锻造学生优秀品格”这一主题,民歌民舞、民风民俗、有特色的水文化、板桥书画、竹泓的木船制作工艺、袁氏匾额制作工艺、沙沟鱼圆制作工艺、中庄醉蟹制作工艺、戴窑砖瓦雕刻工艺、麦秸立体工艺、卞氏中医眼科、茅山号子、兴化锣鼓书、边城唱经、沙沟板凳龙、周氏宗教雕刻等,都是本地区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多媒体或实物,将一系列具有浓郁水乡乡土文化特色的“第二课堂”在校园里铺陈开来,学生置身其中,耳染目睹,赋于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既引导学生感受到了水乡文化的质朴与纯真,又引导他们领悟到了水乡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个性特色。

 如“水乡习俗”课堂从兴化“昭阳”的历史由来,到水乡人的衣食住行;从水乡的待客礼仪,到水乡兴化的风俗习惯;从水乡的特色歌舞,到水乡的风土人情;从水乡的民间故事,到水乡的俗语谚语;从水乡的乡土用具,到水乡的民间器物……古老淳朴而又迅速发展着的水乡乡土文化就象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文化宝库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师生们一起收集图片、查找资料、寻访名人、拍摄照片、开办专栏、合作办报、举办展览,邀请身边的民间故事家走进课堂讲述民间故事。比如:茅山会船历史悠久,相传是为纪念武王伐纣时,为快速抢救义军伤员和祭奠阵亡将士而形成的民俗传统,每逢清明节,群众即自发组织参加。形式丰富多样,场面威宏壮阔,气势撼天震地,成为茅山镇一道诱人的风景线。茅山号子是勤劳的茅山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具有很高艺术品位的水乡民歌,曾在德国世界青年联合节上获得银奖,被称为民族音乐的一朵奇葩,五十年代,茅山号子唱进中南海,毛主席欣然聆听,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兴化中学邀请本乡本土的民歌爱好者演唱、教唱栽秧、踏车、打场等劳动号子,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艰辛与乐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积极地参与,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兴化文化的独特魅力,达到了我们预设的活动目的——水乡的孩子爱水乡,水乡的孩子爱水乡文化!

开展乡土主题活动,彰显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方人文历史的积淀,其中所蕴含的文学、历史、地理、宗教、民俗、音乐、体育等方面的知识是青少年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很难见到和学到的内容。发掘乡土文化资源,重视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结合学校的学科知识和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任务和特点开展各种乡土德育活动,彰显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更加敬佩、欣赏、珍惜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增强崇尚知识、怀念家乡、传承文明、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乡土文化生生不息。兴化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如。诞生于清代后期的淮剧声腔质朴健美,内容直抒胸臆,深受兴化人民喜爱,体现了江淮一带的民风特色。由宣扬绝世离尘的道曲演变而成的道情,悠扬婉转,经过李沂、郑板桥等文化人的参与和加工,雅俗共赏,广为兴化人民熟悉和传唱,并传唱到邻近许多地区,汪曾祺先生在其《故里杂记》里就曾提到有人唱板桥道情:老渔翁,一钓竿……”。茅山会船活动,体现了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茅山等地的栽秧、踏车、打场等劳动号子高亢嘹亮,曾唱进中南海,进入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播放。现在竹泓木船制作工艺和茅山劳动号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泰州市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兴化占有半壁江山,位居泰州所辖各市、区首位。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示乡土风情、启智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品位、增进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兴化中学紧扣弘扬乡土文化的宗旨,在学生中成立各种乡土文化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各个班活动主题丰富多彩,有:家乡名胜古迹知多少;兴化城与名人有关的街名、巷名调查;搜集整理与四牌楼牌匾有关的人和事;为李中水上森林、缸顾油菜花设计导游词;举行走近郑板桥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同学们在实践之中,汲取了水乡乡土文化的母乳,接受了家乡文化的熏陶。平时利用主题班会,各个班级确立适合本班的乡土德育主题,比如有的班级主题是“了解家乡”,收集图片,编童谣俗语集,唱板桥道情;有的班级主题是“赞美家乡”,办以水乡为主的书画展,讲家乡事;有的班级主题是“热爱家乡”,唱民歌,写咏兴化诗文,办演讲会,同时发动学生编排精彩纷呈、学生喜闻乐见的的各种乡土文艺节目。学生质朴的动作、有模有样的表演传递着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平时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兴化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兴化县政府成立旧址等革命传统遗迹,让学生了解今天幸福生活的来自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振兴家乡的热情。带领学生参观市博物馆、李园船厅、四牌楼、郑板桥故居、赵海仙洋楼、刘熙载故居、成家大司马府等历史古迹,瞻仰先贤们的风采和成就,感受他们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参观,使学生接受了爱国主义、孝心文化、民俗文化等教育,组织学生撰写“爱我家乡”乡土历史调查小报告另外学校组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德育素材进行寻访收集,按照“寻访一名乡土名人、践行一方传统美德、了解一方乡土文化、游历一处风景名胜”的思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营造乡土文化氛围,注重乡土文化的情感熏陶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力量会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形成一个神秘的磁场,让人们潜移默化地认同某种价值观。这就是神奇的文化的魅力,这就是无声的教育的力量,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独特的文化精神价值所给予人的温柔征服,如丝丝春雨润物无声,如缕缕阳光轻吻花蕾,让心灵的花瓣幸福地次第舒展,指引迷茫倦怠的心灵快乐前行的方向。

营造乡土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德育的特殊功效,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通过环境感染人、影响人、塑造人。我们需要营造一种全面的、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和社会育人环境,就像在地铁中播放莫扎特典雅的音乐一样,要让受教育的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浸染”其中,受到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从而改掉陋习,提升素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营造乡土文化氛围,注重乡土文化的情感熏陶,对学生思想道德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依托宣传画、宣传手册、小卡片等宣传材料,依托电视、校园网络等宣传载体,依托学校的文化长廊、文化墙、广告栏等宣传场所营造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定期组织学生编辑校报《蕙风》、校刊《二月花》,开辟乡土文化角,组织各种活动,举办各种竞赛……行之有效的方法、丰富多彩的内容,使校园到处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既活跃了学生的身心,又弘扬了乡土文化,营造了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师生情操。学校成立了绘画、书法、集邮等各种兴趣小组,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各种兴趣活动;举办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及书法、绘画等各种作品展览、竞赛等。在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积极推动民俗文化进社区;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进一步提升我校“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层次。

总之,用视觉、听觉的无声和有声的冲击,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变换,替代直接、枯燥的传统说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明白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应该做到什么样,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内容,使广大学生在这样一个育人的环境里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品行,真正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德与名山共秀,誉携绿水长流”, 兴化乡土文化底蕴深厚,挖掘兴化乡土文化的精华,让乡土文化登台,让兴化乡土文化走进校园,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德育的特殊功效,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今后,兴化中学将进一步全面推进兴化乡土文化进校园,加大德育品牌工程建设的力度,为抓好水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出更加有益的探索!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