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宣传动态 理论武装 新闻宣传 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 网络文化 他山之石 调查研究
?
  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狠抓关键 加大投入 增强项目承载力 开拓创新 加快发展 提升核心竞争力
发布日期:2013-07-03作者:浏览次数: 字号:[ ]

——江苏省兴化经济开发区调研报告

刘海山

2013年220日)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开发区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始终坚持“转型升级和提速扩量的有机统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同频共振”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五年再造一个开发区”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聚焦招商引资,持之以恒推进产业集聚,创新思路突破瓶颈制约,开发区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1、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兴化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6月,19931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规划总面积为48平方公里,在近25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已实现了“九通一平”,是建区之初的12倍。目前已建成七个功能区:综合配套服务区,生活配套区,工业建成区,省级农副产品加工区,仓储物流区,机械制造及其它工业集中区,中小企业及工业标准厂房区,项目承载能力前所未有。

  2、综合实力持续攀升。目前,全区共有工业企业300多家,其中市外企业近50家。2012年,尽管面临宏观环境趋紧、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形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仍保持了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4.33亿元,完成公开预算收入2.4亿元,各项主体经济指标基本实现三年翻番的目标。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位次不断进移。

  3、招商引资扎实开展。全年共招引项目14个,协议总投资27.7亿元。所招14个项目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个,产业特色明显,其中食品类项目4个,机械制造类项目4个,高新技术项目1个。这些重大项目的落户,有力地促进了我区食品产业的加快集聚、机械制造产业的提档升级、高新产业的起步发展,也使我区产业发展的布局更加清晰、骨架更加坚固、基础更加扎实。

  4、产业集聚步伐加快。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我区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定位较为鲜明。初步形成食品加工产业为主导、机械制造产业为特色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同步发展的“一主一特一新”产业体系。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机械制造集中区、中小企业标准厂房区等特色版块正在形成并日趋成熟,积极引导同类项目集中布局、关联企业连片配套,加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配套优势的产业集群。产业创新得到加强。全区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兴野食品公司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兴野食品、精密铸钢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兴利达齿轮、双发机械等1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东华齿轮、顶康食品等6家企业建成泰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美鑫车桥、华立自控2家企业荣获泰州科技进步三等奖。

  5、功能设施日趋完善。多头多路筹集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推进园区西拓南延,将经一路向南延伸至必存,将城南路、纬六路、纬七路向西延伸至233省道,并启动了纬八路建设。园区“五纵十一横”道路网络四通八达,所有道路完成绿化、亮化工程及给排水等相关管道下埋。职工学校、热电公司、污水处理中心等相关产业配套工程建成使用。去年完成了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天水华庭、春江花园等高档小区及2.7万平米马场基安居房主体工程建设等拆迁安置小区建成,人气集聚效应彰显。

  近年来,开发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上级领导要求相比,与先进开发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大项目不多,特别是10-20亿元特大项目,国企外企、世界500强、上市公司等企业投资入驻项目更少;二是产业集聚度量小质低,食品产业龙头企业少,大多数企业体量小、技术弱、贡献少;三是要素瓶颈亟待突破,主要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大、土地指标严重缺乏;四是转型升级不快,企业自主研发及创新能力较低,核心技术竞争力较弱,创新型园区建设任重道远;五是经济总量偏小,虽然在省级开发区排名上升较快,但横比总量小,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和贡献份额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认真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努力做全市经济指标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的重要主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精品园区的重要窗口,为全市“立足‘两个率先’新起点、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作出新的应有的贡献。进一步提升标杆,自觉担当跨越,加快实现由起步发展向创新发展、由外延拓展向内涵提升、由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的转型,力争3年内打造成为“4万人宜居新城、40平方公里园区、400亿级工业新区”的发展规模,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创国家级食品园区;进一步明确目标,加快产业集聚,坚持以项目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加快构筑高端化、集群化的产业体系,区内努力打造“一主一特一新”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奋力赶超,提升贡献份额,一方面,争取在市内贡献份额占比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在全省开发区综合排名每年争取前进一位。为此,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招大项目、培大产业、搭大平台、做大财政、建新城区的工作思路开展各项工作。

  一、全力以赴,重点突破大项目。一是重抓招商引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项目突破年”的指示精神,致力在重大项目招引上寻求突破,突出“五个强化”。强化主导产业招商,围绕食品加工产业,国内瞄准百强企业、上市公司、国企实行定向联系、敲门招商,主攻同行领军企业,争取落实一批龙头项目。强化委托招商,委托一批层次高、资源优的中介机构帮助引荐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重点依托现有同乡、商会、在区企业等人脉资源开展委托招商。强化驻点招商,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山东、苏南等资本密集区域加大驻点招商力度,要求专职招商人员进一步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广泛沟通对接,确保招引一批大、好、外项目;强化网络招商,树立低成本招商理念,进一步加强我区招商网络建设。做好项目编制工作,利用招商专业网站、食品及机械等行业网站进行宣传推荐。强化创新机制招商,进一步完善招奖惩制度,与招商人员性质、职务、工资相联系,在信息提供、签约落户、投产达效阶段分别给予考核奖励,硬挂钩、硬奖惩。通过以上举措,确保每年招引5亿元以上企业3-5个,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二是狠抓项目推进。完善“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服务体系,加大帮办力度、提高服务效能。着力推动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争取签约项目在2年内竣工投产达效,力争1。同时,对重大工业项目精心策划,确保每年争取土地点供项目1-2个,原则上重大项目用地均通过“点供”渠道解决。三是实抓企业培育。以强化服务引导和政策扶持为着力点,助推企业加快转型、提速发展。积极扶持重点企业实施技改、合资合作、做大做强,确保超额完成每年工业技改任务。用足用好相关奖励政策,对重点企业扶持激励,推动其进规上、过亿元,力争年内培植税收超千万元企业十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区内有1-2家企业上市

  二、凝心聚力,着力培植大产业。着力培强主导产业。将创建国家级食品园区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突出项目这一关键核心,全力推进,加快起步。紧贴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激励政策,鼓励关联配套项目向园区集聚,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作用,招大培强一批重点企业,力争通过2-3年努力,打造国家级食品加工园区。注重提升特色产业。发挥我区在机械制造、铸造方面的传统优势,集聚政策、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引导企业错位发展,争创特色。推动板桥矿山机械、东华齿轮、精密铸造、瑞德机械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扶持晶晶电光源等一批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力争到2015年,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积极培育草根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入驻标准厂房,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入驻租金、税收等方面奖励及优惠政策,注重引进企盟计算机等一类发展潜力大、财税贡献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

  三、千方百计,致力打造大平台。一方面,搭建项目落地平台。努力策应阜兴泰高速公路建设,依托S233和S333省道,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加快园区西拓南延推进速度,力争2-3年内每年新增成熟工业用地1万亩。另一方面,打造科技研发平台。与质监部门联合,启动建设省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主动与江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着力引进和建设食品等行业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引导兴野食品、精密铸造、德创机械等企业实施技改和新品开发,“十二五”内实现规模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进区创新创业,至“十二五”末,新引进“主特新”产业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团队10个以上,不断提升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

  四、多头多路,全面涵养大财政。一是着力培植财源。进一步健全财税体制,着力培植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税源,加快推进培税、协税、治税全覆盖,确保财税收入保持年均增长20%以上。二是积极开展融资。依托区经济发展公司,精心包装项目,提高信用等级,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合作,为全区建设及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三是科学运作土地。深化经营城市,高效运作土地,不断提高土地“含金量”和产出效益,对高兴东公路以北重点区域逐步“退二进三”,置换工业土地用于商住开发,进一步增强自我平衡和“造血”功能。四是严格投入产出。提高项目入驻“门槛”,今后凡固投亿元以上项目方可供地,供地项目亩均投入不低于220万元。对现有企业逐家过堂,凡产销规模低于300万元/亩、税收低于10万元/亩的企业,逐步实施“腾笼换凤”。

  五、扎实投入,奋力推动西南新城崛起。一是提升规划水平。根据产城一体要求,坚持经济发展与新区建设综合布局、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在加速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按照“产城一体、水绿一体、干支一体、区村一体”建设思路,加快推进园区城市化进程,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美丽西南新城。二是推进搬迁安置。加大村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全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严控村民私自建房。对相关村庄实施连片搬迁,力争年均搬迁农户300户,安置3万平米以上,每年确保新增商住开发用地200亩,新建商住10万平米以上,年均新增居民1万人。三是加快功能配套。重点推进新区功能性项目,加快高兴东公路南侧500亩商业用地招商引资力度,用2-3年时间,推进新区综合CBD项目建设。努力建成融餐饮娱乐、金融商贸、仓储物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为推动不断提升新城建设品味和综合功能。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多方筹措资金升级改造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继续大力实施园区绿化景观建设,加强园区河道水系整治,着力打造“地绿、水清、景美”园区新形象,有效改善和提升新城环境,进一步增强园区环境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争创省级生态园区。同时,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区村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园区整体建设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