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健康养殖关键控制技术
关键控制技术一: 消毒清塘与生物降解
清塘的目的是为消除养殖隐患,是健康养殖的基础工作,对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健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清塘必须把好三关:
第一关,消毒灭菌除杂(杀死病原菌及杂鱼杂虾杂蟹等):可选用相应的化学消毒剂、漂白粉、生石灰等,在使用生石灰时必须根据池塘酸碱度掌握合适的用量;使用漂白粉要根据池塘排水多少决定用量,防止用量过大把塘内螺蛳杀死。
第二关,解毒:降解消毒药品的残毒以及重金属、亚硝酸盐、硫化氢、氨氮、甲烷和其它有害物质的毒性,可在消毒除杂的五天后使用相应水土解毒剂。
第三关,生物净化:解毒3~5小时后,即可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可复合任意选两种复配浸泡后全池泼洒,分解消毒杀死的各种生物尸体,避免二次污染,消除病原隐患。
如果不用有益微生物对消毒杀死的生物尸体进行彻底的分解,清塘就不彻底,具抗体的病原微生物待消毒药效过期后就会复活,并利用残留的生物尸体作培养基大量繁殖。前期,恰好是河蟹蜕壳最频繁的时期,蜕壳时的河蟹活力弱,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差,病原微生物极易侵入蟹体,容易引发病害。所以培植有益微生物种群,不仅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消除健康养殖隐患,还可将塘底有机物和生物尸体通过生物降解转化成藻类、水草所需的营养盐类,为肥水培藻、强壮水草奠定良好的基础。
清塘三关(消毒、解毒、生物净化)关关重要,养蟹也一样,基础细节做得不扎实,就会增加养殖风险,甚至酿成排塘的后果。
关键控制技术二:肥水培藻、保健养苗
放苗前的肥水培藻(施基肥)是河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该环节不仅关系到苗的成活率,苗的健康状况,还关系到养殖过程中河蟹的抗应激和抗病害的能力及河蟹回捕率高低,更关系到养殖产量乃至养殖成败。
肥水就是为了培育良好的藻相,良好的藻相既能解毒、净水(吸收水体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又产氧(藻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大量的溶解氧,水体中70%左右的氧是藻类和水草产生的),还是蟹苗喜食的天然优质饵料(无论是藻本身的营养或是食藻的浮游动物,对苗期的营养保健作用是其它任何人工饵料不可比拟的)。
水质和藻相的好与坏,对养殖对象的应激反应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水质爽活、藻相稳定,溶氧和pH值通常是正常稳定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重金属一般不会超标,养殖对象在这种环境里才能健康生长。反之,水质条件差,藻相不稳定,则水中有毒害的物质就会增加,溶氧偏低,pH值不稳定,养殖对象容易应激生病。
如何才能培育出优良的水质和藻相呢?
施足基肥是关键。近两年来,很多成功的养殖户,他们都认为基肥不施足,肥力就不够,营养供不上,藻相活力弱,新陈代谢的功能低下,水质容易清瘦,不利于蟹苗健康生长。勤追肥保水色,在投苗后一个月的时间里,前10天,每3到5天追一次肥,后二十天每7~10天追一次肥,少量多次,既可保证藻相营养的供给,也可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浪费,或者导致施肥太猛,水质过浓,不便管理。
在做基肥培藻时,经常会遇到肥水困难的麻烦事,究其原因,归纳为以下10种:一.春季蟹池水温低,光照弱;二.重金属含量超标;三.亚硝酸盐偏高,pH值偏高或偏低(9.0以上或7.0以下);
四.消毒药的残留过大;五.用井水做水源;六.用受过工业污染的水源;七.底质老化,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八.泥浊、藻种缺乏;九.塘底有青苔、丝状藻、泥皮;十.新塘缺乏有机质。
第一. 春季蟹池水温低,光照弱,肥水困难。
第二.重金属含量超标,影响肥水效果。
第三.亚硝酸盐偏高,pH偏高或偏低,影响肥水效果。
第四.消毒药的残留过大,影响肥水效果。
第五.用井水做水源,影响肥水效果。
第六.引用受过污染的水源,影响肥水效果。
第七.底质老化,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影响肥水效果。
第八.泥浊,藻种缺乏,影响肥水效果。
第九.塘底有青苔、泥皮、丝状藻,影响肥水效果。
第十.新塘,缺乏有机质,影响肥水效果。
肥水培藻,保健养苗,关系到苗的成活率,关系到养殖产量和养殖成败。
关键控制技术三:优选蟹种
(一)选择优质蟹种的关键控制点:
(蟹种选择标准:
①应选一龄本地培育扣蟹苗,不选性早熟的二龄苗和老头蟹苗;
②选择品系纯正、苗体健壮、规格均匀、体表光洁不沾污物、色泽鲜亮、活动敏捷的蟹苗;
③随机挑3~5只蟹苗把背壳扒去,鳃片整齐无短缺、鳃片淡黄或黄白,无固着异物、无聚缩虫、肝脏呈菊黄色,丝条清晰者为健康无病的优质蟹苗;若鳃片短缺、黑鳃、烂鳃、肝脏明显变小,颜色变异无光泽为劣质苗、带病苗;蟹种规格在100~200只/千克(即6~10克/只)的二龄河蟹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放养600~800只。)
(二)掌握蟹种和“小老蟹”的鉴别方法
在选择蟹种的时候,要避免性早熟蟹。看腹部、看交接器、看螯足和步足、看性腺、称体重:
关键控制技术四:选草健草
(一)栽培水草的意义:
俗话说“要想养好蟹,应先种好草。”“蟹大小,多与少,看水草”,由此可见,水草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河蟹的规格和产量,这是因为水草不仅是河蟹不可或缺的植物性饵料,并为河蟹的栖息、蜕壳、躲避敌害提供良好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水草在调节养殖塘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改善水体溶氧状况上作用重大,然而目前许多养殖户由于水草栽种品种不合理,养殖过程中管理不善等问题不但没有很好的利用水草的优势,反而因为水草存塘量过少、水草腐烂等使得池塘底质、水质恶化、河蟹缺氧上草甚至出现死亡现象。因此,在养蟹过程中栽植水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
水草的作用主要有:
①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A.水草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及纤维素等河蟹需要的营养物质,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饵料(不过从水草蛋白质、脂肪含量看,很难构成河蟹食物蛋白、脂肪的主要来源,因而必须依靠动物性食物);水草茎叶中往往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B等,这可以弥补投喂谷物和配合饲料多种维生素的不足;河蟹经常食用水草,能够促进消化,保证胃肠功能的正常运转;与其他饵料相比,水草还具有鲜、嫩、脆的特点,便于取食,具有很强的适口性;此外,水草中还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钙的含量尤其突出,能够补充蟹体对矿物质的需求。B.水草还有利于浮游生物和昆虫、小鱼虾的繁衍,为河蟹提供天然饵料的作用。
②净化水质:河蟹喜欢在水草丰富、水质清新的环境中生活;在池中栽植水草,有洁净水质、吸收水中氨氮,减轻池水富养化程度,增加透明度,调节PH值的作用。
③增加溶氧:通过水草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为河蟹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相对稳定的水质是河蟹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与鱼类相比,河蟹等甲壳动物对水质条件的要求更高些,它们对污染的水体反应比鱼类敏感得多。河蟹适宜在微碱性水中生长.酸性水中不利于河蟹蜕壳变态。池塘中栽植水草,不仅可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氧气,同时可吸收池中有害氨态氮、二氧化碳以及有机物质,对稳定水质起着重要作用。
④调节水温:养蟹池最适宜河蟹生长的水温是20~28℃。水温低于20℃或高于28℃,都会使河蟹摄食量减少,活动变慢。若水温再有变化,河蟹多数就会潜入泥底或进入洞中穴居,影响生长。在池中栽植水草,夏天能够遮阳降温,保证河蟹生长在适宜的水温中,并能相应地延长其生长期,有效预防性早熟。
⑤隐蔽作用:河蟹只能在水中作短暂的游泳,平时均在水域底部爬行,特别是夜间,常常爬到各种浮叶植物上休息和嬉戏,因此水草是它们适宜的栖息场所。栽种水草,还可以减少河蟹相互格斗,是提高各期河蟹成活率的一项有力保证。更重要的是河蟹周期性蜕壳变态时,常附于水草的茎叶上,因此有助于它们蜕壳。蜕壳之后的软壳蟹需要几小时静伏不动的恢复期,待新壳渐渐硬化之后,才能开始爬行、游动和觅食。在此期间,如果没有水草作掩体,便会受到硬壳蟹和某些鱼类(如鲤鱼、草鱼、青鱼、乌鳢等)的攻击或残食。河蟹的生长靠蜕壳来完成。而河蟹蜕壳时喜欢在水位较浅、水体安静的地方进行。因为浅水水压较低,安静可避免惊扰,这样有利于河蟹顺利蜕壳。池中移栽水草正好能满足河蟹的这一要求,使河蟹在蜕壳时能够选择水草丛生的安宁环境。池中移栽水草还可以使河蟹平常遇到老鼠、水蛇等敌害时,容易逃脱,便于隐藏,免遭敌害的袭击。
⑥提高河蟹品质。池塘通过栽植水草,一方面能够使河蟹经常在水草上活动,另一方面又使水质净化,水中污物减少,使养成的河蟹体色光亮,利于品质的提高,保证较高的销售价格。
(二)水草的选择
河蟹养殖中常种植的水草有:金鱼藻、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这四种水草都是沉水性植物,也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可用于养殖河蟹的水草良种。
1.轮叶黑藻(又名节节草、温丝草):
优点:喜高温、生长期长、适应性好、再生能力强,河蟹喜食,适合于光照充足的池塘及大水面播种或栽种。轮叶黑藻被河蟹夹断后能节节生根,生命力极强,不会败坏水质。
种植和管理:
①枝尖插植繁殖。轮叶黑藻属于"假根尖"植物,只有须状不定根,在每年的4~8月,处于营养生长阶段,枝尖插植3天后就能生根,形成新的植株。
②营养体移栽繁殖。一般在谷雨前后,将池塘水排干,留底泥10~15厘米,将长至15厘米的轮叶黑藻切成长8厘米左右的段节,每亩按30~50公斤均匀泼洒,使茎节部分浸入泥中,再将池塘水加至15厘米深。约20天后全池都覆盖着新生的轮叶黑藻,可将水加至30厘米,以后逐步加深池水,不使水草露出水面。移植初期应保持水质清新,不能干水,不宜使用化肥,可用健草养螺宝定根健草。如有青苔滋生,黑金神和粉剂活菌王消除青苔。
③整株种植。在每年的5~8月,天然水域中的轮叶黑藻已长成,长达40~60厘米,每亩蟹池一次放草100~200公斤,一部分被蟹直接摄食,一部分生须根着泥存活。水质管理:白天水深,晚间水浅,减少河蟹食草量,促进须根生成。
2.金鱼藻(渔民称为狗尾巴草):
优点:耐高温、蟹喜食、再生能力强,缺点:旺发易臭水。根据这一特点,金鱼藻更适合在大水面中栽培。而且水草旺发时,要适当把它稀疏,防止其过密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出现死草臭水现象。
种植和管理:
金鱼藻的栽培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在每年10月份以后,待成蟹基本捕捞结束后,可从湖泊或河沟中捞出全草进行移栽。这个时候进行移栽,因为没有河蟹的破坏,基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保护。用草量一般为每亩50~100公斤。二是每年5月份以后可捞新长的金鱼藻全草进行移栽。这时候移栽必须用围网隔开,防止水草随风漂走或被河蟹破坏。围网面积一般为10~20平方米1个,每亩2~4个,每亩草种量100~200公斤。待水草落泥成活后可拆去围网。三是在河沟的一角设立水草培育区,专门培育金鱼藻。培育区内不放养任何草食性鱼类和河蟹。10月份进行移栽,到次年4~5月份就可获得大量水草。每亩用草种量50~100公斤,每年可收获鲜草5000公斤左右,可供25~50亩水面用草。
栽后管理。一是水位调节。金鱼藻一般栽在深水与浅水交汇处,水深不超过2米,最好控制在1.5米左右。二是水质调节。水清是水草生长的重要条件。水体浑浊,不宜水草生长,建议先用生石灰调节,将水调清,然后种草,发现水草上附着泥土等杂物,应用船从水草区划过,并用桨轻轻将水草的污物拨洗干净。三是除杂草。当水体中,特别是大沟中着生大量的水花生、菹草(又称狐尾草)时,应及时将它们清除,以防止影响金鱼藻等水草的生长。
3.伊乐藻:
优点:发芽早,长势快,5℃以上即可生长,在寒冷的冬季能以营养体越冬,在早期其他水草还没有长起来的时候,只有它能够为河蟹生长、栖息、蜕壳和避敌提供理想场所,伊乐藻植株鲜嫩,叶片柔搬,适口性好,其营养价值明显高于苦草、轮叶黑藻,是河蟹喜食的优质饲料,特别是早春秋末生长旺盛、生物量高。缺点:不耐高温,而且生长旺盛。当水温达到30℃时,基本停止生长,也容易臭水,因此这种水草的覆盖率应控制在20%以内,养殖户可以把它作为过渡性水草进行种植。
种植和管理:
①秋冬季或早春栽种1公斤伊乐藻营养草茎,专门种草的池塘当年可产鲜草百吨左右。营养丰富。伊乐藻的干物质占8.23%,粗蛋白质占2.1%,粗脂肪占0.19%,无氮浸出物占2.5%,粗灰分占1.52%,粗纤维占1.9%。据试验,伊乐藻长得好的池塘,蟹生长好,病害少,品质佳。伊乐藻既可作为蟹的优质青饲料,又可作为蟹栖息、隐蔽和蜕壳的好场所,还有助于净化水质、增加溶氧。
②栽培伊乐藻采取茎栽插法,一般在冬春季进行。如冬季栽插须在成蟹捕捞后,抽干池水,让池底充分冻晒一段时间,再用生石灰、茶子饼等药物消毒后进行;春季栽插应事先将蟹种用网圈养在池塘一角,等水草长至15厘米时再放开,否则栽插成活后的嫩芽能被蟹种吃掉,或被蟹的巨螯掐断,甚至连根拔起。栽插方法:将草截断成10厘米左右的茎,象插秧一样,一束束地插入有淤泥的池中,株行距为20厘米×20厘米,栽插要预留一些空白带,作为日后蟹的活动空间,栽插初期池塘保持30厘米深的水位,待水草长满全池后逐步加深池水。
4.苦草(又称为扁担草、面条草):
优点:蟹喜食、耐高温、不臭水,缺点:容易遭到破坏。特别是高温期给河蟹喂食改口季节,如果不注意保护,破坏十分严重。有些以苦草为主的养殖水体,在高温期不到一个星期苦草全部被蟹夹光,养殖户捞草都来不及。如捞草不及时的水体,甚至出现水质恶化,有的水体发臭,出现"臭绿莎",继而引发河蟹大量死亡。
种植与管理:
①苦草一般在清明前后种植,在水温回升至15℃以上时播种,每亩(实际种植面积)播种苦草籽100~150克。精养塘直接种在田面上,播种前向池中加新水3~5厘米,最深不超过20厘米。大水面应种在浅滩处,水深不超过1米,以确保苦草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选择晴天晒种1~2天,然后浸种12小时,捞出后搓出果实内的种子。并清洗掉种子上的黏液,再用半干半湿的细土或细沙拌种全池撒播。搓揉后的果实其中还有很多种子未搓出,也撒入池中。
②种后管理。一是水位调节。苦草在水底蔓延的速度很快。为促进苦草分蘖,抑制叶片营养生长,6月中旬以前池塘水位应控制在20厘米以下。6月下旬水位加至30厘米左右,此时苦草已基本满塘。7月中旬水深加至60~80厘米,8月初可加至100~120厘米。二是加强饲料投喂。当正常水温达到10℃以上时就要开始投喂一些配合饲料或动物性饲料,以防止苦草芽遭到破坏。当高温期到来时,在饲料投喂方面不能直接改口,而是逐步地减少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以让河蟹有一个适应过程。但是高温期间也不能全部停喂动物性饲料,而是逐步将动物性饲料的比例降至日投喂量的30%左右。这样,既可保证河蟹的正常营养需求,也可防止水草遭到过早破坏。三是设置暂养围网。这种方法适合在大水面中使用。将苦草种植区用围网拦起,待水草在池底的覆盖率达到60%以上时,拆除围网。同时,加强饲料的投喂。四是勤除杂草。每天巡塘时,只要发现水面上浮有被夹断的水草,就要把它捞走,以防止其腐烂败坏水质。
经实践证实蟹池中以种植轮叶黑藻为最佳。轮叶黑藻因每一枝节均能生根,俗有“节节草”之称,其再生能力特强,植株被河蟹夹断漂浮水面后能够重新生根而不会死亡,而且河蟹也喜爱采食。伊乐藻亦被生产实践证实是一个优良的养蟹水草品种。该品种生长期长,能再生,冬天亦不会枯萎。
(三)水草的合理搭配
水草在蟹池中的分布要求均匀,种类不能单一,种类要合理搭配。一般情况下,水草覆盖面积约占蟹池的1/3~1/2。蟹池实行复合型水草种植(指水草品种至少在两种以上),不但河蟹品质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养殖产量平均增加20%以上。
①池塘或稻田养殖:在蟹池中种植水草应以沉水性植物(如轮叶黑藻、苦草、菹草、伊乐藻、金鱼藻等)为主,浮水性植物(如紫背浮萍、凤眼莲)为辅。种植面积控制在--沉水性植物,最大不超过2/3,浮水性植物的投放不要覆盖水面面积太大,一般只在池塘的浅水区域,种植面积不超过1/5, 沉水性植物可选择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利用伊乐藻发芽早、长势快的特点,把它作为过渡性水草,为河蟹早期生长提供一个栖息、蜕壳和避敌的理想场所。高温期到来时,要将伊乐藻草头割去,仅留根部以上10厘米左右,防止其死亡后腐烂变质臭水死蟹。这种水草的早期覆盖率应控制在20%左右,高温期逐步淘汰。利用蟹喜食苦草的特点,把它作为河蟹的"零食",以保证河蟹有充足的植物性饲料来源。这种水草的覆盖率应控制在20%~30%,而且为了长期给河蟹供应新鲜可口的"零食",苦草要分期分批播种,错开生长期,防止遭河蟹一次性破坏。利用轮叶黑藻喜高温、蟹喜食、不易破坏的特点,把它作为池塘或稻田养殖类型的主打草进行种植。轮叶黑藻的覆盖率应控制在40%~50%,为河蟹的中后期生长提供一个避暑、栖息、蜕壳和避敌的理想场所。水草种植应距池边3~4米,水草间行株距1~2米。
② 河沟或湖泊养殖:以金鱼藻或轮叶黑藻为主,以苦草、伊乐藻为辅。金鱼藻或轮叶黑藻一般种植在浅水与深水交汇处,水草覆盖率可控制在40%~50%。苦草一般种植在浅水处,覆盖率控制在10%左右。"光水塘"如果想在当年培育成草型养殖水体,可在早期种植一些伊乐藻,覆盖率控制在20%左右。高温期将伊乐藻草头割去,仅留根部以上10厘米左右,防止其死亡后腐烂变质臭水死蟹。不论哪种水草,都以不出水面、不影响风浪为好。
(四)栽培水草的方法
栽植水草可在蟹种放养前进行,也可在养殖过程中随时补栽。无论何种水草都要保证不能覆盖整个池面,至少留有池面的1/3作为河蟹自由活动的空间。栽植的水草应随取随栽,决不能在岸上搁置过久,影响成活。蟹池水草,可因地制宜地采取下列几种栽植方法:
①栽插法:这种方法一般在蟹种放养之前进行。简便的方法是:首先浅灌池水,将轮叶黑藻、金鱼藻等带茎水草切成小段,长度约15~20厘米,(把切段后的水草在新活菌王100倍的稀释液中浸泡1个晚上),然后向插秧一样,均匀地插入池底。若池底坚硬,可事先疏松底泥;池底淤泥较多,可直接栽插。
栽培伊乐藻采取茎栽插法,一般在冬春季进行。如冬季栽插须在成蟹捕捞后,抽干池水,让池底充分冻晒一段时间,再用生石灰、茶子饼等药物消毒后进行;春季栽插应事先将蟹种用网圈养在池塘一角,等水草长至15厘米时再放开,否则栽插成活后的嫩芽能被蟹种吃掉,或被蟹的巨螯掐断,甚至连根拔起。栽插方法:将草截断成10厘米左右的茎(把切段后的草茎在健草养螺宝100倍的稀释液中浸泡1个晚上),然后象插秧一样,一束束地插入有淤泥的池中,株行距为20厘米×20厘米,栽插要预留一些空白带,作为日后蟹的活动空间,栽插初期池塘保持30厘米深的水位,待水草长满全池后逐步加深池水。
②抛入法:菱、睡莲等浮叶植物,可用软泥包紧后直接抛人池中,使其根或茎能生长在底泥中,叶能漂浮水面。每年的3月份前后,也可在渠底或水沟中,挖取苦草的球茎,带泥抛入池中,让其生长,供河蟹食用。
③移栽法:茭白、慈姑等挺水植物应连根移栽(把根部在健草养螺宝100倍的稀释液中浸泡1个晚上),移栽时,应去掉伤叶及纤细劣质的秧苗,移栽位置可在池边的浅滩处。要求秧苗根部入水在10~20厘米之间。整个株数不能过多,每亩保持30~50棵即可,否则会大量占用水体,反而造成不良影响。
④培育法:青萍等浮叶植物,可根据需要随时捞取.也可在池中用竹竿、草绳等隔一角落,进行培育。只要水中保持一定的肥度,它们都可生长良好。若水中肥度不大,则可用六抗培藻膏兑水泼洒,促进其生长发育。水花生因生命力较强.应少量移栽,以补充其他水草不足之用。
⑤播种法:近年来最为常用的水草是苦草。苦草的栽植采用播种法,对于有少许淤泥的池塘最为适合。播种时水位控制在15厘米,先将苦草籽用健草养螺宝100倍的稀释液浸泡1天,再将泡软的果实揉碎,把果实里细小的种子搓出来,然后加人约10倍于种子量的细沙壤土,与种子拌匀后即可播种。播种时要将种子均匀地撒开。播种量为每公顷水面用种1千克(干重)。种子播种后要加强管理,使之尽快形成优势种群,提高苦草的成活率。
(五)水草的养护:
对于水草,只种不管,不但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且大面积败草时易污染水质,进而造成河蟹死亡。
河蟹养殖前期要求塘口多种草、种足草;中期要求管好草:一是水色过浓影响水草光合作用的,应及时调水或降低水位,增强光合作用。二是水质浑浊、水草上附着污染物的,应及时使用卓越黑金神或粉剂活菌王进行分解。三是水草枯萎、缺少活力的,应及时用健草养螺宝进行追肥和健草;后期要求控好草:一是控制水草的覆盖数量在 50%~60%。二是对水草超出水面的,在6月初割除老草头,让其重新生长出新的水草,形成水下森林。三是在台风季节,适当降低水位,避免水草根茎浮空离底,造成枯烂,污染水质。
水草管理常见的问题:
1.水草老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由于水体中肥料营养供应不足水质不清爽,因而造成污物附着水草,叶子发黄,草头贴于水面上经太阳暴晒,从而停止生长,严重的出现水草(主要是伊乐藻)下沉、腐烂。因此败坏水质、底质。对于以上老化的水草要进行“打头”或“割头”处理后,用1桶健草养螺宝加1袋黑金神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可用8~10亩, 使水草重新生根、促长。
2.水草过密:对于生长旺盛、过于茂盛的水草要进行分块,有一定条理的“打路”处理,一般6~8米打一宽2米的通道以加强水体间上、下水层的对流及增加阳光的照射,有利于水体中有益藻类及微生物的生长,还有利于河蟹的行动、觅食,增加河蟹的活动空间。处理水草后,全池泼洒卓越应激宁(1包可用2~4亩)来缓解河蟹因改变光照、水体环境带来的应激反应。
3.水草过稀:影响水草过稀的情况有:
①水质老化浑浊:水草上附着大量的污泥物,从而阻碍了水草的生长发育,此时先用六控底健康(每包用4亩),第3天用卓越黑金神+健草养螺宝。
②河蟹割草:由于水质的老化浑浊,水体中水草营养供应不足,水体中的河蟹如少量割草属正常,此时,要根据蟹池的实际情况合理投放一定数量的螺蛳,有条件的尽量投放仔螺蛳,并适当增加投料量;同时全池泼洒解毒超爽(1瓶用3~5亩)进行解毒,3小时后使用健草养螺宝1桶加黑金神1袋全池泼洒,可用8~10亩。若河蟹大量割草,那是河蟹是饲料不足或者河蟹开始发病的征兆,可使用绿康露或活性蒜宝进行预防(全池泼洒,1瓶可用3~5亩) ,第2天将卓越黑金神(经浸泡1夜)配合六抗培藻膏使用。
③水草根部腐烂、霉变:养殖过程中由于大量投饵或使用化肥、鸡粪等导致底部有机质过多,水草根部在池底受到硫化氢、氨、沼气等有害气体和有害菌侵蚀下极易腐烂、霉变,使整株水草枯萎、死亡。此种情况要及时处理,第一步先用解毒剂解毒,同时内服活性蒜宝(0.5%)、护肝宝(0.5%)、多维(1%)每天1次,连续3~5天。防止河蟹误食此霉变水草中毒。第二步用底改对已腐烂、霉变的水草进行氧化分解。同时底质健康对有害气体及有害菌能起到抑制、减少作用,从而保护健康水草根部不受侵蚀腐烂、霉变。真正实现强壮水草,从根部做起。
④水草的病虫害:特别是黄梅季节期间,是各种病虫繁殖的旺盛期。细心的养殖户傍晚或者早晨可以看到很多的飞虫扑向水面,这些飞虫将自己的受精卵产在水草上孵化。这些孵化出来的幼虫通过噬食水草来获取营养,从而导致水草慢慢枯死。预防水草病虫害,可用活性蒜宝兑水与食醋混合后喷洒在水草上(每瓶活性蒜宝兑水50公斤与2公斤食醋混合后可喷洒2~3亩水草),活性蒜宝是经过天然大蒜发酵的,能有效驱虫和溶化分解虫卵。
⑤高温季节、高密度、高投饵、高排泄、高残留、低气压、低溶氧,水质、底质容易变坏,对水草的健康生长带来不良影响,是河蟹养殖的高危期,建议每5~7天在水草生长区和投饵区抛洒六控底健康或保底安,以解决水质通透,防止底质腐败,消除有毒有害物质(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甲烷、重金属、有害腐败病菌等),保护水草健康。
(六)蟹池水草“疯长”应对措施:
高温季节,如果蟹池中水草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出现“疯长”、腐烂现象,会导致水质变坏,水中严重缺氧,给河蟹造成危害。对水草“疯长”的蟹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控制。
人工清除: 随时将漂浮的水草及腐烂的水草捞出。池中生长过多的水草可以用刀具割除,捞出,割除量控制在水草总量的1/3以下。也可在蟹池中间割出一些草路,让河蟹有自由活动的通道。
缓慢加深池水:发现池中水草生长过快,应加深池水让草头没入水面30厘米以下,以抑制其生长。加水时,应缓慢加入,不能一次加得过多,让水草有个适应的过程,否则会发生死草,适得其反。
使用纳米氧:水草过多的池塘,在天气闷热、气压过低、一时难以割草的情况下,不要临时割草和加换新水,以免搅动池底,让污物泛起。正确的方法是先将纳米氧稀释后泼洒(每瓶用5~6亩),以补充水体溶解氧的不足,或使用六控底健康消除水面张力和水体分层,使池塘里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的有机物或气体溢出水面,待天气和气压状况好转后,再割草和加换新水。
调节水质:水草“疯长”的池塘,烂草及污物一般较多,若在大雨过后及人工割除的情况下,短期内水质都会不好,这时应使用EM菌全池泼洒,烂草和污物多的地方适当多洒,第二天上午使用底改全池泼洒。
关键控制技术五:保健养螺
1.放养螺蛳的意义:
螺蛳的价格较低,来源广泛,蟹池中投放螺蛳可明显降低养殖成本、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在成蟹养殖池中,适时适量投放活螺蛳,任其自然繁殖,能有效降低池塘中浮游生物含量,起到净化水质、维护水质清新的作用;螺蛳不但稚嫩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利用率较高,是河蟹最喜食的理想优质鲜活动物性饵料, 所以又能为河蟹的整个生长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适口的,富含活性蛋白和多种活性物质的天然饵料,可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提高成蟹上市规格。但须提醒注意的是:螺蛳又是虫病菌或病毒的携带和传播者,因此,保健养螺又是健康养蟹的关键所在。
2.选择螺蛳的注意事项:
①选择螺蛳要求个体较大,贝壳面完整无破损,受惊时螺体能快速收回壳中,同时盖帽能有力地紧盖螺口,螺体无蚂蟥等寄生虫寄生。
②螺蛳壳要嫩光洁,壳坚硬不利于后期河蟹摄食。
③引进螺蛳不能在寒冷结冰天气,避免冻伤死亡,要选择气温相对高的晴好天气。
④引进螺蛳,避开血吸虫病易感染地区。如江西省进贤县、安徽省无为县等。
3.螺蛳的放养:
分三次放养,总量在800~1200斤/亩。投放时应先将螺蛳洗净,先用绿康露或保底安加100倍水稀释或溶化后对螺体进行消毒杀灭螺蛳身上的细菌及原虫,然后把螺蛳放在新活菌王100倍的稀释液中浸泡1个晚上。投放螺蛳应以母螺蛳占多数为佳(田螺为雌雄异体,母螺左右两触角头相同,而雄螺左右两触角头不同,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一般一冬龄性成熟,卵胎生,繁殖季节为每年3~10月,分批产仔,每次20~50个,每个母螺年产仔100~200个)。
第一次放养:放苗后,投放螺蛳100~200斤/亩,量不宜太大,如果量大水质不易肥起来,就容易滋生青苔、泥皮等。
第二次放养:清明前后,也就是在4月到5月份之间,投放400~500斤/亩,在循环沟里少放,尽量放在蟹塘中间生在水草的板田上。
第三次投放:6~7月份放养200~300斤/亩。有条件的养殖户最好放养仔螺蛳,这样更能净化水质,利于水草的生长。到了6~7月螺蛳开始大量繁殖,仔螺蛳附着于池塘的水草上,仔螺蛳不但稚嫩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利用率很高,是河蟹最适口的饵料,正好适合河蟹旺长的需要。
投放螺蛳前1天,使用底质,活化淤泥,给螺蛳创造良好的底部环境,减少螺蛳在池塘中所携带有害病菌。三天后使用健草养螺宝(1桶用8~10亩)来肥育螺蛳,增加螺蛳肉质质量和口感,为河蟹提供优良的饵料、增强体质。
4.保健养螺:
①增强螺蛳的营养适口性:视水质情况,定期将健草养螺宝和特力钙混合使用(1桶健草养螺宝和1包特力钙用8~12亩)。
②高温季节,定期(每5~7天)使用底改控制虫病毒和病菌在螺蛳体内的寄生和繁殖,从而大大减少携带和传播。
关键控制技术六:底质、水质的养护与改良
“河蟹养殖,溶氧是核心,健草是基础,培藻是前提,护水是关键,养底是重点”。水质、底质、水草、藻相、溶氧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因此,养水、护草、改底、培藻协调管理很重要。要想养好活爽的水质,必先培出优良的藻相和健壮的水草。要想水色藻相稳定,底质的改良和养护不可麻痹大意。下面从养殖前期、中期、后期分述水、底养护与改良的一些细节性的经验与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前期的水质养护
施完基肥培起水色,放苗3~4天后,用黑金神浸泡1夜于第2天上午配合培藻膏追肥,因藻类生长繁殖的初期对营养的需求量较大,对营养的质量要求较高,如不及时补施高品质的肥料养份,水色容易掉清,藻相因营养供给不足或者营养不良而“倒藻”。水色掉清会导致天然饵料缺乏,水中溶氧偏低,蟹苗很快就会出现游塘伏边等应激反应,活力减弱,免疫力下降,影响蟹苗的成活率,最终影响回捕率。
(二)中后期底质的养护与改良
蟹养到中后期,投喂量逐步增加,河蟹排泄物越来越多,多种动植物的尸体累加沉积,塘底的负荷逐渐加大。这些有机物如不及时采取正本清源的措施进行处理,造成底部严重缺氧(有机质的腐烂至少要耗掉总溶氧的50%以上),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就容易发生底部泛酸、发热、发臭,滋生致病原,引起蟹爬沙、伏边、上岸、割草等应激反应,特别是弧菌在这种恶劣的底部环境下容易大量繁殖,使河蟹活力减弱,免疫力下降,细菌、病毒交叉感染,容易暴发细菌性与病毒性并发症疾病,如:颤抖病、黑鳃、烂鳃等病症。其危害的后果之大之严重,应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养殖到一个月,就要开始做清理底质隐患的工作。所谓隐患,是指剩余饲料、粪便、动植物尸体中残余的营养成份,怎样消除这些隐患呢?使用针对残余营养成份中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淀粉等进行培养驯化的具有超强分解能力的复合微生物底改与活菌制剂,既可避免底质腐败产生很多有害物质,还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将有害物质转化成水草、藻类的营养盐供藻类吸收,促进水草、藻类的生长。增强藻相新陈代谢的活力和产氧能力,稳定正常的pH值和溶解氧。实践证明,采取上述措施处理行之有效。反之,我们不注重改底,任塘底的有机物腐败,前面所讲的底质腐败的危害,就会毫无疑问的发生。特别提示: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耗氧是暂时的,是可以防控的(补充外源氧),是变害为益(有机物通过生物合成,可转化成促进有益藻类生长的营养盐)。但有机物腐烂耗氧是长期的,是极其有害的隐患,是致病源。
(三)中后期的水质养护
水质的好与坏,优良水质稳定时间的长与短,取决于水草、菌相、藻相是否平衡。三者共生于水体中,就象一个三角架一样,缺任何一边都不会牢固。水体中缺菌相,水质不稳定,缺藻相,水体易泛浊(水中悬浮颗粒多),缺水草,河蟹就好像少了把“保护伞”,所以养一塘好水,就必须适时地定向护草、培菌。
根据水质肥瘦情况,应酌情将肥料与活菌配合使用。如水色偏瘦,可采取以肥料为主以活菌为辅进行追肥。
(四)中后期危险水色的防控和改良
蟹养到中后期,在水质的管理与养护上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中后期不用追肥,因为有大量的有机物沉于塘底是种植水草很好的肥料。其实不然。水草、藻类对营养的需求有其特殊的个性,除氮、磷、钾外,还要补充一些必须的微量元素。中后期塘底的有机质除了耗氧腐败底质外,对水草、藻类的营养作用不大,所以不能单纯依靠它作为促进水草、藻类生长的营养。为了防止危险水色的发生,请认真参考前面所讲的“中后期的水质养护与改良”的细节进行防控。
一些中后期容易发生并对养蟹造成危害的几种危险水色及改良的经验和办法。
浓绿浑浊:(又称蓝绿或暗绿水色)这种水色的表面有时会产生一些漂浮物,水体中存在大量的悬浮颗粒,水面呈现油污状,水质浓浊、色死、粘滑,泡沫拖尾难消失,这说明有害藻类的浓度大,并开始死亡。下风处泡沫堆积的表面有明显污物粘附,并伴有腥臭味,增氧机打起的水为暗绿或暗蓝绿色。这种水质中的河蟹减料明显,空肠空胃,活力衰弱、蟹体瘪瘦,如不及时得到妥善的改良处理,同样会导致如前所述的疾病危害。具体处理办法排换水:15cm左右,泼洒绿康露,每瓶2亩,1~2天后的上午8点左右泼洒解毒超爽或净水王解毒,同日中午12点左右泼洒灵活100加藻健康(将两者提前浸泡1夜,每3包灵活100加2包藻健康用4~5亩),傍晚时泼洒降解灵或纳米氧,1~2天后用六控底健康改底后可酌情泼洒健草养螺宝。
暗黄色:这种水色是以甲藻为优势种群的水体。这是由于池中存积的有机物被有害生物分解,底质酸化、pH值下降所引起。这种水是致病水质。处理方法:泼洒绿康露,两天后引进3~5cm的含藻新水,用解毒超爽解毒,然后用黑金神+健草养螺宝调水(1包黑金神浸泡1夜后于第二天上午配合1桶健草养螺宝用8~10亩),1~2天后用新活菌王稳定水色,再用六控底健康改底。
白浊色(又称乳白色):水中有害微生物和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纤毛虫过剩繁殖,藻类被浮游动物吃掉,水中的有机碎屑较多,这种水质属致病性的水体。处理方法同“暗黄色”。
青苔、泥皮、丝状藻:蟹池中青苔大量繁衍对河蟹苗种成活率和养殖效益影响极大。造成青苔在蟹池中蔓延的主要原因有:①水位较浅和光照较强。水草发芽期和早期生长阶段,为保证水草能够获得足够的光照正常发芽和生长,养蟹户通常将水位控制在10-20厘米。长时间保持较低的水位,将导致青苔暴发。②水源中有较多的青苔。蟹池进水时,水源中的青苔随水流进入池塘并大量繁衍。③大量施肥。养殖户发现水草长势不够理想或发现已有青苔发生,采用大量施无机肥或农家肥的方式进行肥水,施肥后青苔生长加快,直至全池泛滥。④过量投喂。河蟹养殖过程中投喂饲料过多,剩余饲料沉积在池底,发酵后引起青苔孳生。⑤清塘不彻底。若上一年蟹池发生过青苔危害,第二年养蟹前又未清塘或晒塘,则青苔发生率很高。此外,防止蟹病时乱用药物造成水质污染,过量施用碳酸氢铵、磷肥和未经发酵的有机肥使蟹池生态受到破坏,或在移植水草时将青苔带入蟹池,均会造成青苔泛滥。
青苔大量发生后,由于蟹池中有大量的水草需要保护,因此常用的硫酸铜及含除草剂类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人工捞除往往又会加快青苔扩散,因此青苔的控制应重在预防。常见的预防措施有:①种植水草和放养蟹苗前干塘曝晒1个月以上;②清塘时每亩蟹池用生石灰75-10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③消毒清塘5天后,务必用卓越黑金神和粉剂活菌王进行生物净化,不仅消除养殖隐患,同时还消除青苔和泥皮;④种植水草时水体施健草养螺宝,促进水草生长,适度肥水,防止青苔发生;⑤种植水草后采用低水位催芽,随着水草生长及时加高水位,长江流域在4月中下旬时池水水位不低于40厘米,5月中旬时不低于60厘米;⑥施用不含动物粪肥的酵素钙肥和全水溶性的六抗培藻膏;⑦合理投喂,防止饲料过剩,饲料必须保持新鲜。
南京高淳刘老板: 刚放苗时,用了很多厂家的肥水产品,可是无论怎么肥也肥不起来,而且还导致塘里长了很多青苔和泥皮,水质特别的清瘦,后来按照卓越公司编写的手册,使用了黑金神和粉剂活菌王加藻健康一起浸泡一个晚上(用量是按5亩.米用黑金神1包+粉剂活菌王1包+藻健康2包),于第2天上午九时泼洒,当天下午就起到很明显的效果,塘里大部分泥皮都浮了起来,而且水质也变得嫩绿,第2天再将酵素钙肥+六抗培藻膏巩固肥效, (用量是按5亩.米用酵素钙肥1包+六抗培藻膏1桶)。水质很快肥起来,达到了“肥、活、嫩、爽”的效果,这种水色保持了很久.
黄泥色(俗称泥浊):源于蟹塘底质老化,底泥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底泥丧失
应有的生物活性,遇到天气变化就容易“泥浊,且极其难调。养殖户大多采取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钾等化学净水剂处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能使泥浊水的处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即:泥浊—聚合氯化铝等—泥浊—聚合氯化铝等。近两年来养殖形势在全国来说一年更比一年难,与有些养殖户不理性的用药,导致养殖环境恶化不无关系。泥浊水质要耐心地渐进处理:(1)引进10cm左右的含藻水源;(2)按8~10亩.米将特力钙1包+健草养螺宝1桶+藻激活4瓶1包混合浸泡1个晚上于第二天(晴天)上午9点全池泼洒。(3)待培起水色后,再用黑金神+藻健康追肥以稳定水相。
分层水:有水体表层呈带状或云团状水色不同的分层;有水体上层水浓下层水清分层;有水体表面洁净,但中下层水很混浊,这些分层水质容易导致溶氧分层、pH值分层、盐度分层。主要是因气候恶劣.底质恶化,气压低,水面张力大,水体上下层交换能力差.底质变坏,微生态循环受阻,用药施肥不当生态循环被破坏所引起;预防:如气压低或阴雨天前后,泼洒蟹立安破坏水面张力,促进恢复水体上下层的生态循环;处理:用绿康露全池泼洒,2~3天后选择天晴按5亩.米用量将黑金神1包+灵活100(2包)+藻健康2包浸泡混合泼洒都可有效解决水体分层的问题。
油膜水:起因1.水质恶化,底部恶化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大量浮游生物死亡,尤其是藻类的大量死亡,在下风口水面形成一层油膜。2.大量投喂冰鲜野杂鱼、劣质饲料;形成残饵等物质漂浮在水面上。3.水草腐烂、霉变产生的烂叶、烂根;岸边垃圾等漂浮在水中与水中悬浮物构成一道混合膜。
处理:
1.巡塘时,关注下风口处,把烂草、垃圾等漂浮物打捞干净。
2.排换水5~10公分,使用底健康1包用4~5亩全池泼洒,改良底部,消除有毒物质,2小时后使用绿康露1瓶用3~5亩全池泼洒,破坏水面膜层。
3.两天后用解毒超爽进行解毒,解毒后使用养螺健草宝1桶+黑金神1袋+2包活菌王粉剂可用8~10亩,修复水体,强壮水草,净水水质。
上述处理方法虽然有些麻烦,处理成本稍高,养殖实践中,因上述危险水质处理不当导致排塘的例子很多,但可以有效的防控排塘。
关键控制技术七: 掌握蜕壳规律,防控蜕壳隐患
(一)脱壳难和壳软的原因
①水质恶化,表现在旧壳仅脱出一半或脱出旧壳后身体反而缩小;
②长期饵料不足,成饥饿状态;饲料质量差,含钙低或原料质量低劣或变质;
③放养密度过大、密集残杀、互相干扰会延长脱壳时间或脱不出而死亡;
④水温突变,低温阻碍脱壳,;
⑤药物影响:乱用抗生素,滥用消毒药,影响脱壳或产生不正常现象;
⑥光照太强或水的透明度太大,水清到底。
⑦池水pH高和有机质的含量下降,水中和饲料钙磷含量偏低, 缺少钙源,甲壳钙化不足脱壳更难;
⑧纤毛虫等寄生虫寄生。
软壳蟹的保护措施主要有:
①为河蟹蜕壳提供良好的环境,给予其适宜的水温、隐蔽场所和充足的溶氧;增喂钙质和含蜕壳素的饵料;建池时留出一定面积的浅水区,供河蟹蜕壳;种植一些水花生、水浮莲等作为蜕壳场所。
②放养密度合理,以免因密度过大而造成相互残杀。
③放养规格尽量一致。
④收取刚蜕壳的河蟹另池专养。
(二)安全蜕壳管理
1.确定河蟹脱壳的方法
①检查河蟹体色: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②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③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④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
2.蜕壳期间和蜕壳后应注意的问题
①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虾蟹活力素和离子对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
②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泼洒六抗培藻膏、特力钙和蟹立安,5亩池塘泼1桶六抗培藻膏+1包特力钙+2包蟹立安,加水溶化后全池泼洒。
③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
④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化,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⑤清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水桶内放入3克离子对钙用水化开),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⑥河蟹在蜕壳后蟹壳较软,需要稳定的环境,此时不能施肥、换水,饵料的投喂量也要减少,以观察为准。待蟹壳变硬,体能恢复后出来大量活动,沿田边寻食时,可以大量投饵,强化河蟹的营养,促进生长。
3.扣蟹脱壳管理:在扣蟹养殖期间,由于群体蜕壳时间太长,对养殖不利,因而需采取措施,促进河蟹集中蜕壳。
①每次蜕壳来临前,动物性饵料需占50%以上。
②发现个别蟹种蜕壳,即每亩泼洒特力钙和蟹立安,同时适量移入水生植物等,以增加蟹种蜕壳所需的附着物。3)在蜕壳期间,一般不换水。
(三)“补钙”,是河蟹养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
1.水草、藻类生长需要吸收钙、镁、磷等元素:钙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缺钙会限制藻类的繁殖;镁是叶绿素的重要成分,各类藻类都需要镁。放苗前肥水,如水中(尤其是淡水养蟹)缺钙、镁、磷等元素,则藻类、水草难以生长繁殖,导致肥水困难或水草老化、腐败,因此肥水前或肥水时要先对池水进行“补钙”,传统的方法是先用白云石粉再肥水,活性钙、镁、磷不仅易被藻类、水草吸收转化,也容易被养殖对象吸收利用,有利于河蟹蜕壳、硬壳。
2.养殖生产用水要求有合适的硬度和合适的总碱度,因此水质和底质的养护和改良需要“补钙”:养殖用水的钙、镁含量合适,除了可以稳定水质和底质的pH值,增强水的缓冲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金属的毒性,并能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快有机物的分解矿化,从而加速植物营养物质的循环再生。
3.河蟹的整个生长过程都需要“补钙”:钙是动物骨骼、甲壳、鳞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化、细胞的通透性、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等均有重要影响。螃蟹等甲壳类动物的生长要通过不断的蜕壳和硬壳来完成,因此需要从水体和饲料中吸收大量的钙来满足生长需要,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又常使水体中矿物质盐的含量严重不足。而钙、磷吸收不足又会导致螃蟹的甲壳不能正常硬化,形成软壳病或者脱壳不遂,生长速度减慢,严重影响螃蟹的正常生长。为了解决钙的溶解与吸收这两个对补钙至关重要的问题,本司经大量实验研究,研制出一种全新的、完全离子化、能被养殖动物高效吸收的液态产品--离子对钙。
养殖高密度,水质高污染,钙元素匮乏,养殖对象蜕壳不遂,硬壳难的症状日益严重!而蜕壳不遂硬壳难又极易使病原菌侵入蟹体,导致病害发生。因此,补钙固壳,可以增强抗应激能力,是加固防御病毒入体影响健康养殖的“防火墙”!
河蟹生长与水体、饵料中的钙、磷关系密切。有关试验表明,刚蜕壳的软壳蟹,体重比未蜕壳前增加30%—40%,这段时间多则1小时,少者数分钟,依靠鳃吸收大量的水以及水中的无机盐类。在自然界的池塘或湖泊中,软壳蟹1—2天壳就变硬。如果放入蒸馏水中饲养软壳蟹,河蟹在水体中吸收钙离子的能力要比吸收配合饲料中钙和磷的能力强。河蟹蜕皮前夕要求壳中钙总量与体内钙的总量相等,同时河蟹体中的磷总量是壳中含磷的52.2倍。
警惕蜕壳后遗症: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河蟹养殖出现的颤抖病、水肿病、软壳、蜕壳不遂、甲壳溃疡等病症,经研究发现均与河蟹蜕壳有密切的关系,有些病因就是蜕壳后遗症。
河蟹蜕壳需消耗比平时大几倍的溶氧,需消耗比平时多几倍的能量来增强活力,促进安全快速蜕壳。与此同时还应及时补充高活性好吸收的钙镁磷促进硬壳。但养殖高密度,水质高污染,溶氧偏低,能量不足,钙元素匮乏,钙质低下,在此情况下,河蟹开始蜕壳时,补充溶氧、钙、磷、能量非常必要(请注意!在补充溶氧时,千万不要使用化学制氧,以免刺激伤蟹,造成死蟹,河蟹蜕壳时,不能使用消毒剂,不宜使用微生物制剂),可泼洒解毒增氧及健草养螺增强河蟹活力,泼洒离子钙补充钙、镁、磷。河蟹蜕壳时少量投料甚至停料。恢复投料后,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糖、多维等投喂。采用上述方法可有效防控蜕壳后遗症,有效控制颤抖病、水肿病以及其它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控制技术八:培植氧源、排毒解毒、防抗应激
(一)整个养殖过程确保溶氧充足
“氧,可以说是成功养殖的命根子。”
如何解决养殖池塘溶氧安全的问题,是每一个水产人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有人认为开增氧机可以解决溶氧安全的问题,其实,这种理解有些误会。增氧机的真正作用是推动水体循环,活络水体,把水草和藻类所产的溶氧通过水流循环载入塘底,增加塘底溶氧量,将底层的有机物进行生物合成转化为营养盐类通过水流循环供水草和藻吸收,促进水草和藻类的生长,还可将底层有害的物质通过水体循环交换至水层表面释放挥发。增氧机本身只是将空气中少量的氧气导入水体,但不是主要的氧源。
还有人认为,泼洒增氧剂(过碳酸钠、过硼酸钠、过氧化钙、双氧水等)补充外源氧的方式可以解决水体溶氧缺乏的问题。其实,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应急做法。化学增氧剂的过量使用,使得水草及藻类彻底的“牺牲”,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被彻底的破坏,水质、底质失去活性,自净功能丧失,水色很难培养,水草很难修复。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屡见超标。导致蟹病频发,大面积养殖效益不乐观。
有实验表明,池塘水体中70%以上的溶解氧是水草、藻类产生的,因此培育优良的水草和藻相,就是培植氧源。
如何培植氧源呢?水质的调控管理,适时适当使用合适的肥料培育水草和稳定藻相,如苗期的时候,注重“肥水培藻,保健养苗”;中后期的时候注意强壮修复水草防止水草根部腐烂、霉变。在巡塘的时候, 观察蟹的健康情况,同时也应该观察水草和藻相是否正常。如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是否过多?藻类是不是有益的藻类?是否有泡沫拖尾容易堆积,水质发粘伴有腥臭味?风头水是否像剥过皮一样?水色浓绿、泡沫稀少,藻相是否经久不变?表面看有水色,认真看水体悬浮物多,增氧机开处无泡沫等水质水色,都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其处理方法可参照“底质、水质的养护和改良”中介绍的方法操作。总而言之,保护健康的水草和藻相,就是保护池塘氧源的安全,保护氧源的安全,就是捍卫成功养蟹的命根子。
(二)定期解毒,消除健康隐患
定期解毒是指定期有效地消除养殖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毒害,如重金属中毒、消毒杀虫灭藻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硫化氢中毒、氨中毒、饲料霉变中毒、藻类中毒等等,尤其对重金属对水产养殖之危害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重金属超标会严重损害养殖动物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从而引发神经功能紊乱、代谢失常、肝胰腺坏死、肝脏肿大、败血、黑鳃、烂鳃、停止生长等症状。
(三)高度警惕,防抗应激
防•抗应激,无论是对水草、藻相和河蟹都很重要。水草、藻相应激死亡,水环境发生变化,河蟹马上会连带应激, 大多数的河蟹病害是因应激导致蟹活力减弱,病源体侵入养殖对像体内而引发。水草、藻相的应激反应主要是受气候、用药、环境变化(如:温差、台风天、低气压、强降雨、阴雨天、风向变化、夏季长时间水温高、泼洒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底质腐败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为防止气候变化引起应激反应,应养成关注天气气象信息的好习惯,提前听气候预报预知未来3天的天气情况,当出现闷热无风、阴雨连绵、台风暴雨、风向不定、雨后初晴、持续高温等恶劣天气和水质泥浊等不良水质时,不宜过量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微生物底改调水改底,更不宜使用清毒药;同时,应酌情减料投喂或停喂,否则会刺激河蟹产生强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恶性病害发生,造成严重后果。
关键控制技术九:补充营养、增强免疫、促进生长
受河蟹自身消化系统消化能力不足的限制,如:河蟹消化道短,内源酶不足;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会导致蟹应激反应;这些因素都会妨碍河蟹营养的消化吸收。再则,饲料本身的营养平衡与生产厂家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配方相关联。如用部分植物蛋白(发酵豆粕)替代部分动物蛋白(鱼粉),生产过程中的高温环节对饲料营养的破坏,如:磷酸脂等,会导致饲料营养的失衡,同样也会影响河蟹对饲料营养的消化吸收及营养平衡的需求。所以,养殖在选用饲料时要理智谨慎,最好选择用户口碑好的知名品牌使用。
为了有效弥补河蟹消化能力不足的缺失,提高河蟹对饲料营养的消化吸收,满足其营养平衡的需求,增强其免疫抗病能力,喂料前,在饲料中拌入产酶益生菌和乳酸菌,很有必要。其强大的有益微生物复合种群优势,既能补充河蟹的内源酶,增强消化功能,促进对饲料营养的消化吸收(检测其是否有效方法很简单,看蟹的肠道是否变得粗健,闻蟹粪便的腥味比以前是否淡化),还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在消化系统生长繁殖,维护消化道的菌群平衡,修复并促进体内微生态的健康循环,预防消化系统疾病。养肝护肝,排毒解毒,保障河蟹肝功能的健康,对河蟹养殖十分重要,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护肝宝或者保肝促长灵,有利于保肝护肝,增强肝功能的排毒解毒功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养殖过程中,底质和水质得到良好的养护和及时的改善,能减少河蟹的应激反应,营养保健品和微量元素的补充,可增强蟹的活力和免疫抗病能力,提高饲料营养的转化吸收,促进河蟹生长,降低养蟹风险和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警惕“病从口入”:
风险和隐患:
①螺蛳营养丰富,利用率较高,是河蟹最适口的饵料,但同时也是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携带者。是河蟹病害的一个重要源头
②养殖户投喂的冰鲜野杂鱼类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处理,野杂鱼中也附带着大量有害细菌、病毒,特别是已经变质的野杂鱼。河蟹在摄食的过程中将有害的病毒和病菌或有毒的重金属或药残带入体内,从而引发病害,如:肝脏肿大、肝脏萎缩、糜烂,肠炎、空肠、空胃等。
③高温时节,投喂干料,饲料沉入塘底吸水耗氧,特别是所吸之水是塘底的“聚毒”污水。
对策和措施:
①投放螺蛳前1天,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活化淤泥,给螺蛳创造良好的底部环境,减少螺蛳在池塘中所携带有害病菌。同时要肥育螺蛳,增加螺蛳肉质质量和口感,为河蟹提供优良的饵料、增强体质。
②在投喂冰鲜野杂鱼使用大蒜进行拌料处理来消除其中的有害物质,经过发酵的天然大蒜的杀菌抑菌能力是普通抗生素的5~8倍,无残留,不形成抗性。对商品蟹的品质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
③高温水体容易使饲料溶散,不利于河蟹摄食,饵料浪费严重,容易造成底质腐败,溶氧缺乏,病毒、病菌容易繁殖,有毒有害物质容易形成,整个养殖环境处于重度污染状态。因此,在投喂饲料前,适当配合环保营养型粘合剂,将饲料包裹后投喂,既能起到诱食促食作用,还能增强营养消化,更可避免底部淤泥渗水污染饲料。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饵料系数,减轻底质污染,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的控制病从口入,减少病害的发生。
关键控制技术十:病害防控
河蟹在天然环境中抗病能力较强,但在池塘集约化养殖情况下,因养殖密度大,活动范围受限制,加之饲养管理方法的缺陷,容易导致蟹病发生。
引起病害的主要原因:
◇水、底致病微生物或浮游动物浓度大;
◇水中溶氧不足;
◇水、底质有害物质(含氨、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重金属)超标;
◇底质恶化(腐败有机质过多、腥臭酸臭、底热、板结、泥皮等),有害细菌大量繁殖;
◇水体pH值或温度或盐度不适;
◇水体透明度太高或太低;
◇水太浅(缓冲能力差)或水太深(容易造成底层缺氧) ;
◇气候、养殖环境突变、换水量过大产生应激导致发病;
◇水环境交叉感染严重;
◇用药不当(不是对症下药或用药量过少或严重过量);
◇食物质量差、变质或投料不当(太少或严重过剩) ;
◇种苗质量太差或严重携带病源。
由上可见,大部分病害都是直接或间接与养殖环境有关,因此病害的预防主要是对水质和底质进行科学养护和调控,病害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养水底,这是水产养殖与其它养殖的根本区别。
河蟹疾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胜于治疗,日常预防措施有:
◇消除垂直传播的传染源,不用携带病毒的蟹做亲蟹;
◇切断垂直传播途径。不用带病毒的蟹苗;
◇培育健康蟹苗即不带病毒,具有免疫力和抗体的蟹苗;
◇彻底清塘消毒,应用蓄水池水或过滤池或养鱼池水换水,消除病毒的传播途经;
◇加强水底监控和管理。要求水要肥、爽、嫩、活,各项理化指标在规定范围之内,定期使用药物改良水体、底质;
◇建议低盐度和低氮方法养殖;
◇建议采用淡水添加式养殖模式;。
◇建议采用少量多次换水方式;
◇建议在大规模河蟹养殖中,实行统一管理,减少病毒传播;
◇建议使用安全无药残的水体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
◇在蟹脱壳时要注意保健,补充钙磷元素,保持氧气充足;
◇选用优质加强饲料。在饲料适当添加虾蟹多维、保肝促长剂、多糖等。
河蟹一旦发病,必须注意什么?
蟹如果发病,必须注意不能马上消毒,这样操作,只会加重蟹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马上先用解毒剂+抗应激药物降解水体、蟹体毒性,增强蟹的抗应激能力,并优化、稳定水质,平衡pH值,第二天才进行底质改良、去污或进行消毒等,同时还必须内服补充保肝促长灵、虾蟹多维、健长灵等恢复、增强体力的产品。